□劉慶民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德州日報》已走過了35個年頭的光輝歷程。35年里,報社的領導班子換了一屆又一屆,編輯記者隊伍成長了一批又一批,《德州日報》作為市委機關報的職能沒有變,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功能沒有變。幾代人奮發努力、團結拼搏,使報社的面貌日新月異,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后,更上一層樓。我有幸在上世紀90年代末來報社工作了幾年,學習了很多辦報的知識,交了一批年輕的編輯記者朋友,親眼目睹了他們成長的經歷,更好似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他們中有的已經挑起更重的擔子,有的已成為各項工作的骨干。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成長為報社新一代編輯記者。《德州日報》也由單一的一張紙質媒體變為多媒體的傳媒機構,每當我看到這些變化,都感到無比興奮與自豪。
要有政治家辦報的堅定政治立場和寬廣胸懷。要辦好報紙,當好黨和人民的喉舌,關鍵在人。我剛到報社的時候,連同印刷廠在內總共51人,真正大學新聞系畢業的只有2人。周五刊還包括一張周末版。這樣一支隊伍要辦好一份黨報,其難度可想而知。印刷設備也相當老舊。所以,加班成了家常便飯,加上辦公條件又差,同志們靠著黨性和為人民服務的忘我精神努力工作。這讓我十分感動。喜看今日德州日報社,領導班子配備得堅強有力,各級干部年富力強。編輯記者隊伍知識化、年輕化、專業化,大學生比比皆是。行政管理、后勤保障、印刷生產等也都實行了現代化。可謂精兵強將、人才濟濟,為辦好《德州日報》提供了有力保證。我說幾點感悟:一要堅持政治家辦報的原則不動搖;二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時刻與黨中央和各級黨委保持一致;三要有寬廣的胸懷,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編輯記者隊伍。
要有謳歌新時代的滿腔熱情和能力。《德州日報》由一張四開小報發展為對開大報,由每日四版周五刊,發展為每日八版的真正意義上的日報,而且,每逢重大節日還要增發若干專刊。做到這一點,除了印刷能力的提升外,全靠報社同仁的滿腔熱情和工作能力的不斷提高。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后,德州日報社黨委帶領全體同志,認真學習和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基層調查研究,開展社長總編輯到一線等活動,親身體會和發現廣大人民群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發明創造和先進典型,并配以本報評論員文章,在全市新聞宣傳工作中勇立潮頭,把握主旋律,放大正能量。并且,創立新平臺“德州24小時”APP,以最快的速度向人民群眾報告發生在德州大地上的新事件、新經驗,牢牢地掌握了輿論的主動權。特別是看到德州日報社記者拍攝的水上光伏發電照片獲得中國新聞獎時,感到由衷高興。你們實現了幾代《德州日報》人的夢想。
要有一支不斷補充新鮮血液的又紅又專的編輯記者隊伍。報社的各個崗位都很重要,都是不可缺少的齒輪和螺絲釘。我高興地看到,35年來,德州日報社記者編輯隊伍建設越來越好。從現代化建設來看,這支隊伍的現代化意識越來越強,他們緊跟時代步伐,對新時代的認識深刻,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領會透徹,并且在宣傳實踐中不折不扣的貫徹執行,寫出了一批質量高有深度的新聞報道和重要言論,得到市委領導同志的重視和批示。同時,也發現和宣揚了人民群眾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先進典型,從而用輿論的力量引導干部群眾同心同德搞好現代化建設。從專業化建設方面看,隨著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一些高學歷人員進入記者編輯隊伍,對新聞工作適應快,上手快,創作的新聞作品在全省市地報和全省乃至全國評選中嶄露頭角,獲獎作品的數量和質量年年提高。相信有這樣一支又紅又專的記者編輯隊伍,《德州日報》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作者系德州日報社原黨組書記、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