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本是一地主家的小姐,雖不是大富大貴,但也算得上家境殷實。長到該婚嫁的年齡,正趕上解放,家底被抄得干干凈凈。定親不久,丈夫去了東北參軍,從此杳無音信。三十幾歲的時候,鄰村村長來說媒,于是她見到了他。他滿臉憨厚的樣子,木訥,不愛講話,咧嘴一笑露出一口黃牙。村長帶她去看了三間新的土坯房,“喏,這是他家的房子。”又指了指院子里堆積的木頭:“這是他家的木頭。”她沒說什么,就算應允了。可是嫁過去以后才知道,房子是他族里的叔叔家的,木頭是別人暫時借放在那里的。看她委屈得紅了眼睛,他喏喏地說:“就是因為家里太窮了,沒人愿意跟俺,可是俺以后肯定對你好還不行么。”那個年代,這算是他對她講的最貼心的情話了,她一輩子記憶猶新。
??? 結婚了,總得有個居身之所。沒錢請人幫忙,他借了個小推車,沒日沒夜地從河邊往家里推土,砌磚。他甚至舍不得讓懷孕的她幫一點忙,實在累了,奢侈地吸兩口煙葉子解解乏,愣是自己壘起了兩間小土坯房。終于,她有了一個自己的家,看著她知足的樣子,他呵呵地傻笑。
??? 他們的孩子出世了,她身體弱,產后的她臉色蒼白,他太想給她做點好吃的了,可是一窮二白的家里除了幾個地瓜干,再找不到什么可吃之物。想了半天,他悶聲不響地出了門,用自己藏的全部煙葉換回來五個雞蛋,歡天喜地地捧回家,笨手笨腳地點火煮熟,剝皮端給她吃。
??? 那時都在生產隊干活,吃飯養家全靠掙工分。隨著三個孩子的相繼出世,一家五口僅靠兩個人掙工分,日子過得捉襟見肘。他還是木訥,不愛講話,卻更加辛勞。下了工,他就去刨樹根,一個樹根幾毛錢,他要忙到很晚很晚。誰家有需要幫忙的,他都搶著去給人家幫工。攢下一點點錢,他就會去給她買條新毛巾,或者一點紅糖。生產隊組織男人去修河堤,他白天揮汗如雨,餓了就啃一點自帶的地瓜干,晚上揣著生產隊發給他們的午飯——兩個玉米面窩頭興高采烈地往家趕。他回到家后,會將兩個窩頭平分成四份,給她和三個孩子。照顧好這個家,照顧好她,是對她的承諾,也是他感情的全部。
??? 三年自然災害,家里實在無以為繼。想了很久,他決定出去乞討。他走得很遠很遠,他跟她說:“去遠的村子要飯,那里沒人認識你,就不會給你丟人了。”她聽了,泣不成聲。
??? 苦盡甘來,孩子們都大了,生活也漸漸好起來了。上了年紀的他和她,經常一起坐在陽臺上曬太陽。偶爾他顫巍巍地去弄一些花生瓜子等果仁,慢慢碾碎了,放些香油和鹽,端給早就掉光了牙的她。孫子孫女們看見了笑著問爺爺:“為什么不給我們,我們也要吃。”他看著她什么也不說,笑意卻顯現在兩個人的臉上。
??? 他就是我的爺爺,而她就是我幸福的奶奶。
■江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