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父親從老家德州二屯三店村來到德州市區營生。當時他在商業街當學徒,做鐵絲編織手藝,由于勤學苦練,聰明好學,不久就被掌柜提為領班,后來還當上工頭。
1953年,父親自立門戶,在商業街自己干起編織行當,在德州鐵絲編織業小有名氣,后來竟發展成鐵絲加工和編織一體的鐵絲加工大戶。
1957年,父親積極響應“公私合營”的號召,把自己辛辛苦苦打拼下來的廠子與德州國有集體企業拔絲廠合為一體,更名為德州市拔絲廠。由于父親精通業務,又是個體老板,被德州市委任命為拔絲廠廠長。1958年父親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我們家就雨露滋潤禾苗壯,永遠都離不開共產黨。
1960年正值中國處在自然災害生活困難的時期,那時我才5歲,剛剛懂事的我經常聽父親說的一句話就是:不忘本,不管什么時候都不要忘記貧窮的過去,雖然現在生活困難,但是國家有難,就要與國家同命運,這是做人的原則。雖然父親是一廠之主,但我們家和別人家沒有區別,一家五口住著三間平房,當時中間一間是外屋,沒法住,就東屋住父母,西屋在中間隔開,我和哥哥住一起,姐姐住另一邊,當我們說房子小沒法住時,父親總說雖然小,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房子少,家庭其樂融融。
隨著計劃經濟時代的到來,上世紀80年代,父親在拔絲廠已擔任廠長20多年,市場經濟的大潮沒有讓他退縮,他帶領200多人的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拔絲廠不斷走向輝煌,1985年父親代表德州二輕系統光榮地參加了全國輕工系統先進企業代表大會,受到當時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的親切接見。父親受到鼓舞再接再厲,德州拔絲廠連年被評為地方級先進企業和先進黨支部,我的父親被多次評為“好廠長”、“好書記”。
雖然榮譽和表揚多了,掌聲和贊揚多了,但他老人家的本色不變。上世紀90年代初,父親已是近60歲的人了,但他上下班一直騎自行車,從不用公車接送,直至退休,在他退休時,由于業績突出,組織和上級決定為他購買一套樓房,他再三推辭,并提出說“給我訂份人民日報就足矣”。現在我父親生前住的平房仍然在,這些都是他老人家一生儉樸的寫照,同時也激勵著我永遠向前。
我原先在一國有企業任黨支部書記,退休后加盟皇明集團,今年6月份被黨委派到溫屏光電任黨支部書記。我一直遵循父親的指導和教誨,雖然他已去世,但父親勤勉為公、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直指引著我。
□趙順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