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抗抗
??? 不是每次月圓都會相聚,也不是每次相聚都會月圓。不管詩人如何達觀,“自古逢秋悲寂寥”總是多于“我言秋日勝春朝”的感覺。又一年佳節,輾轉回到老家,一路顛簸,對團圓的期待之情梗塞在心頭,牽絆已久。
??? 無論是幾千年前的唐宋圣朝,還是如今的新世紀,游子依然遍地都是。曾幾何時,我們喜歡一封家書遙寄玉壺之心,抑或一個電話,草草收尾,話中包裹噓寒問暖,思鄉之情滿溢于外。
??? 鄉愁,其含蘊的愁滋味絲毫不遜于相思意,它像哽咽在心頭的一塊重石,沉甸甸地壓在那里,明顯到可以觸碰到它的堅硬與冰涼。他鄉黃葉遍地,夜晚秋涼從被縫里滲進來,沒有睡沉的游子,是否在夢中模糊地溫情著家鄉的暖意?
??? 古人亦如是吧,隔江千里外,卻小情調地以為尚能和家人共飲一江水,于是有了重陽,有了中秋。“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家中兄弟是否已經娶妻生子,幾畝農田是否已經金黃一片?“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
??? 文人游子需要這樣一個節日,可以將滿懷的鄉情一股腦地倒出來,吐個暢快淋漓,然后“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 或者,月色見證相聚的匆忙。趁著假期,從天南地北擠進火車里往家趕,圍在一起吃一個團圓飯。高朋滿座,經歷了別離的國人更懂得相聚的珍貴,于是便盡情地烘出一幅其樂融融的畫面。
??? 年邁的老父,是否數過這是他第幾十個中秋佳節?當剩下的節日已經少于流過去的節日,這種團圓如何不讓他陶醉,如何不讓他捧在手心生怕掉落。
??? 貼滿皺紋的手端起酒杯,被燈光迷離的眼里分明閃著淚光,顫抖著一飲而盡,濃郁的情充斥在酒水里,充斥在老父的淚光里,充斥在一片醉眼朦朧里。
??? 你吃了幾塊家鄉的月餅?是否比他鄉的糕點更加甜膩?你又是否,在酒足飯飽后,踏著一地白茫茫的霜露,盡情呼吸家鄉的味道?月色毫不吝嗇地灑在臉上,讓你披一身皎潔。
??? 老母溫熱的炕頭,被子里樟腦的香味讓你感到親切,于是,這一夜,你睡得格外踏實。
??? 可知,幾千里之外,不能回家的游子,應該帶著幾分堅定吟誦著:“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那輪掛在天上的圓月,不偏袒地將自己的潔白分給團聚的人們和思鄉的游子,可誰人知道,它同樣飲著一壺孤單,那住在廣寒宮的嫦娥仙子不亦是形單影只?
??? 回家的人兒,第二天早起就要再次踏上離別的列車,駛離的速度總是比回來時的速度快很多,而昨夜還擺著幾塊月餅幾壺酒酩酊大醉的他鄉之人,今天睜開朦朧的睡眼,又再次開始了為生活奔走的旅程。
??? 寂寞是傳承千年的情緒,而鄉愁卻是嫁接寂寞的一股分枝,不能裁剪,只能任由它,生根發芽,結出別樣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