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鄭乃春 通訊員 康玉冰 攝影報道
崔文生是寧津縣崔寨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今年8歲。崔文生所在的班級有五十名學生,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的有七八個;父母中有一人在村子附近或者在周邊縣城打工的有30多個。
◎比一般孩子略顯成熟
3月1日上午10點20分,崔文生所在的班級還沒有下課,學生們正在教室里寫作業。崔文生在北邊靠墻的位置,前后桌小朋友不知道說了句啥,都笑得前仰后合,唯獨崔文生依然安靜地寫著。
張老師將崔文生叫了出來,第一次看到記者,孩子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不知自己哪里做錯了,兩只手緊緊地攥著,低著頭。
張老師說,崔文生平時學習成績很好,基本是班里的前五名,話不是很多,和同學處的也很好。可能是父母長年不在身邊的緣故,崔文生比一般的孩子略顯成熟,也很懂事,回到家經常幫奶奶做點家務活。
◎3歲時父母離鄉外出打工
崔文生的家在村西頭,學校在村東頭,相隔不到400米。每天早晨,奶奶總要把崔文生送到胡同口,站到大街上,遠遠地看到崔文生進了校門,才安心回家做手工。
崔文生的奶奶今年六十歲,患有腰椎間盤突出、高血壓等多種疾病。崔文生的爺爺今年61歲,每天和十多個老鄉搭載一輛破爛的三輪車,去離家十多公里的工地打工。
說起八歲的小孫子,崔文生的奶奶眼里充滿了愛憐,話語逐漸多了起來。“就這一個孫子,咱不管誰管。”奶奶有些無奈。“咱家里條件不好,兒子、兒媳不出去打工吃啥呀!“
老人回憶說:“孫子剛出生時,兒子、兒媳要出去打工,我當時不同意。這么小的孩子,有個頭疼腦熱的,俺們老兩口也擔不起啊。直到孫子3周歲,能滿地跑了,我才讓他們小兩口去打工。兒子在上海一家機械廠干車床,兒媳在一家電子廠。如今已經五年了,一年只能回家一趟。”崔文生的奶奶嘆了口氣。
◎奶奶陪孫子一起上幼兒園
提起撫養孫子的辛苦,崔文生的奶奶有些心酸。“人家的孩子,父母至少有一個在家,咱家可好,都出去了,孫子想爸爸媽媽了,我就背著他在村子里溜達,講故事,一直轉悠著孫子哭累了,睡著了。前幾年長途電話費貴,也舍不得打,現在偶爾還能通通電話。
4歲該上幼兒園了,可崔文生說啥也不去。一到校門口就哭。后來實在沒辦法,奶奶就跟幼兒園的老師說,看能不能祖孫倆一起上課,幼兒園老師不同意,說沒有這個先例,會影響其他孩子上課。崔文生的奶奶再三向老師保證,只看著小孫子,保證上課遵守課堂紀律,老師才勉強答應。
于是,從那天開始,幼兒園多了一個背著書包提著水的奶奶,她和小孫子一起進幼兒園上課,一起放學。崔文生的奶奶有些自嘲地說,老了老了,又上起了學。
直到一周后,崔文生和小伙伴玩到一起了,奶奶才悄悄離開。
◎奶奶希望周末有人能給孩子輔導功課
“苦點,累點,這也沒啥,都能挺過去。現在最大困難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這些老頭、老太太哪有什么文化啊。”崔文生的奶奶有些苦惱。“去年秋天,有一次老師給布置一道數學題,孩子說是附加題,可做可不做。但是孩子的功課是大事,哪有可做可不做的道理呢。當天晚上8點半,下著大雨,我和孫子打著傘,深一腳淺一腳地去了孩子同村的姑姑家,他們家有個女孩,上三年級了。幸好這孩子聰明,不到半個小時就給文生講明白了。”
崔文生的奶奶說,現在孫子一天天長大了,作業也越來越難,真希望有個大學生能周末抽時間,給孫子輔導一下,他爸媽不在家,別讓孩子把功課落下,以后孩子還得考大學呢。
一邊聊著天,崔文生的奶奶手里也不閑著,做著她的手工活——粘花,她要靠這些掙點家用。
崔文生的奶奶說,文生的爺爺在附近的建筑工地打工,每天能掙個五六十。家里還有幾畝地,一年下來還能賣點糧食,一家人生活倒也過得去。
眼看著孫子一天天長大了,為了孩子,我們老兩口再苦再累也能堅持,好歹還有個盼頭,等他爸媽在上海多掙點錢。到時候讓孫子去縣城、去市里讀書,以后爭取考個大學。
丨對話丨
記者:你想爸爸媽媽嗎?
崔文生:想。
記者:你爸爸媽媽多久回來一趟?
崔文生:一年。
記者:想他們為你做什么?
崔文生:想和爸爸媽媽天天在一起,想爸爸媽媽送我去上學。想媽媽給燉的排骨。
記者:奶奶對你好嗎,能帶你去玩嗎?
崔文生:奶奶身體不好,經常腰疼,爺爺要出去打工。周末的時候,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媽媽都帶著他們去街上買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