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莊農民就地變市民,住上新樓房,物業費、暖氣費全免,每人每月還領取福利費。
7月9日,記者走進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河街道岳莊社區居民鄭松山的家,寬敞明亮的三室兩廳裝修精致,天然氣、自來水樣樣俱全。
在城鎮化的浪潮中,岳莊農民就地變成新市民。
“5年內讓60歲以上居民每月領1000元”
“年輕時自行車都買不起,現在開上了電動小轎車;原來住磚瓦房,現在住樓房,過著城里人的生活 。” 61歲居民鄭松山高興地說。
提起現在的幸福生活,鄭松山來了精神, “自打住上了樓房,物業費、取暖費居委會都給承擔了,逢年過節還給雞魚肉米,每人每年能領近500塊錢的東西,每月還有福利費,生活越來越好了。”
2007年5月,岳莊社區居民住上樓房, 2009年7月,社區 “土著”居民開始領取福利費,且每年都有所增加,今年6月起, 7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領取600元, 60至69歲居民500元, 50到59歲的300元, 1到49歲的100元。
每月5日是社區居民領福利費的日子,現在鄭松山和老伴兩人每月能領1000元, 7月份社區共有 750名居民領取了97400元的福利費。
岳莊社區現有人口1100多人,三分之二為原岳莊新村居民,但也有少數外來人員。像鄭松山這樣的 “土著”享受居委會全額支付取暖費,而外來人員需繳納每平方米16元的取暖費。
“隨著我們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和集體企業的蓬勃發展,給老百姓每月發放的福利費也會逐年遞增,爭取5年內讓60歲以上居民每月領到1000元。 ”岳莊社區黨支部書記程鳳臣說。
“壯大集體經濟,讓農村發展具有‘造血功能’”
岳莊社區居民的福利費是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結果。按照國家征地補償標準全額補償到位后,又結合區域總體規劃和產業規劃,將征地補償款中集體收益部分作為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資金來源,專款專用,先后建成福特汽車4S店和占地150畝的鋼材市場用于出租,提升了土地增值收益,讓農民參與分紅,提高了群眾的財產性收入和生活福利。
岳莊社區2013年實現集體經濟純收入300多萬元。 “由于這些收入主要來自于租賃租金,風險小、收入穩定,適合村集體經濟發展,增加了被征地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和生活福利,同時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難題,實現了失地農民身份轉換,讓他們享受到發展成果,過上了穩定而富裕的生活。”岳莊社區居委會會計田會軍介紹說。
岳莊新村原有土地2000多畝,村民大多從事農業生產。 2007年,兩區同建開始后,他們沒了土地,其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生存理念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農民變市民,城郊變城區,一產變三產。
“賦予村集體經濟自我滾動發展的空間和內生增長動力非常重要,既給 ‘魚’,也給 ‘漁’,發展村集體經濟,讓農村發展具有 ‘造血功能’,讓村集體經濟滾動壯大,是村民享有產業化、城鎮化發展成果的有效途徑。”程鳳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