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德州晚報記者 張富濤 通訊員 許士濤 董玉龍)作為夏津縣重點招商引資企業之一,夏津仁和紡織于2012年11月份注冊成立,2013年5月份奠基建設,按照邊建設邊投產,交叉施工的預案,僅用了6個月時間,2013年11月份一期工程7.5萬紗錠便投入運營,目前二期工程已進入到設備安裝階段。
仁和紡織,作為恒豐集團重要子公司而布局傳統產棉大縣、紡織強縣夏津,顯得“順理成章”,但從整體市場環境來看,卻有些“逆勢而上”的味道。然而,從半年多良好的運營狀況來看,仁和紡織給行業帶來一縷清風,特別是在全行業產能過剩、“銀夏津”種棉面積連年下降、國內外棉價“倒掛”、棉價新政去行政化等所帶來的大環境下,更給夏津縣大大小小三百多家涉棉企業帶來不少啟示。
夏津植棉面積5年降了近一半
統計數據顯示,自2009年開始,夏津縣種棉面積下降趨勢加劇,從2009年的60.2萬畝,直線降至2014年的32萬畝,5年時間減少了近一半。2013年,在素有“銀夏津”之稱的夏津縣,14年來種糧面積首次超過了棉花,家家戶戶棉成山的風光消失了。
種棉面積下降原因來自多方面。相比于種糧,種棉不僅沒有“直補”,而且投入成本特別是人力成本更高。
仁和紡織副總經理姜玉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一般情況畝產450斤計算,生產成本在700元左右,每畝收益在千元左右,但是如果種植糧食,一年可種兩季,每畝要多收入二三百元,而且種植較為簡單,可以節約勞動力外出打工,在當前農民工工資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可以賺取不菲的收入。這是當地農戶的現實選擇,也成為全國性的大趨勢。
2011年開始,國家推出了棉花臨時收儲政策,棉花收購過程中實行最低保護價且國家敞開收購,目的在于保護農戶種棉積極性,扼制棉花種植面積下降趨勢。
價格“倒掛”沖擊國內棉企
國家臨時收儲政策以行政方式人為改變了供求價格的市場波動,運行近3年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棉農,但是卻給棉紡企業帶來不小的影響。
原因在于,伴隨著國外棉花市場價格的不斷下降,最終形成了國內棉與進口棉價格“倒掛”,即國內棉價在“保護價”的作用下,遠高于進口棉,每噸要高出兩三千元,甚至四五千元。千方百計購買進口棉成為棉紡企業的頭等大事。姜玉民告訴記者,仁和紡織雖然身在夏津,但在原料上卻基本不使用本地棉,原因就在于此。價格之外,品質也是重要原因,國內棉不僅種植面積下降,品質也在下降,存在成熟度差、不分等級、“三絲”多等問題,而進口棉的質量相比國內棉就要好得多。
對紡織企業而言,原材料是個大問題。從國際市場看,上述問題直接導致國內棉紡企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海外市場萎縮。如果買不到進口棉而使用本地棉,意味著直接拉高了生產成本,特別是對于部分中小棉紡企業而言,隨著員工工資成本的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較低,科技投入相對較少,產品檔次低競爭力差以及產能過剩的大環境,關機停工也就實屬必然,否則,賠不起。這些成為夏津部分棉紡企業開工率不足的根本原因。
應對市場之變棉農先行一步
持續三年的國家臨時收儲政策今年將取消,這意味著,棉價失去了政府托市這一“有形之手”,更多地將由市場的“無形之手”來調節,品質差、成本高,使得國產棉競爭力嚴重不足,在這種狀況下,業內普遍判斷,國產棉價格將持續走低。直接影響就是,棉農植棉效益進一步下降,積極性再受打擊,傳統的種棉模式將再遭沖擊。
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形勢和效益下降的窘迫現實,夏津縣已經開始了新型種棉生產方式和管理體制的探索。
2011年,依托于縣供銷社的夏津縣農豐棉花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由29戶棉農組成,目的就在于堅持以發展棉花產業,提高社會化服務規模,努力解決制約棉花生產發展中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等問題,合作社成立兩年多來已經取得了可喜成效。
除了棉種、農藥、化肥的集中采購以降低成本外,去年合作社還在全市率先開展了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基地選在了宋樓劉李莊村,以每畝1000元的價格租地70畝進行試點,棉花播種、施肥、化控、采摘全部采用機械化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勞務投入,降低生產費用,提高棉花品質和效益。通過種植對比,棉花機械化種植比傳統人工種植每畝可增加收入370元。
農豐合作社的實踐表明,機械化、集約化是轉變植棉方式的重要途徑和出路。
找準定位棉企可再搏風浪
姜玉民分析認為,對于棉企而言,找準自身定位、突出自身特色對于迎接市場風浪至關重要。背靠大樹好乘涼。作為恒豐集團重要子公司,仁和紡織的成功,在管理、技術、人才等方面具有“先天”優勢。
仁和紡織的設備十分優良,擁有國內國際先進的清梳聯、配備烏斯特自調勻整的并條機、配備異纖檢測功能日本村田自動絡筒機等設備700臺(套),奠定了公司在業界的雄厚實力。
在產品定位上,仁和紡織避開了行業內激烈的低檔層同質化競爭,瞄準的是高端特種纖維,以生產莫代爾、天竹、芬蘭粘膠、蘭精粘膠、銅氨等功能性、環保型新型纖維的純紡及混紡特種紗線為主,年產量16000噸。其主要顧客除了國內知名品牌之外,還銷往東南亞等地區。
紡織用品市場具有多層次的特點,雖然高端產品意味著高效益,但是如果一窩蜂地走高端之路,必然造成產能過剩效益下降。
姜玉民認為,夏津棉企在提升管理水平,增強科技含量的前提下,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好自己的定位,突出好產品特色,行業各企業間形成優勢互補,形成層次和梯隊,這樣就避免了同質競爭帶來的困境。對此,夏津棉企正逐漸認同并努力實踐。
|民情日志|
隨著市場變化和時代變遷,傳統產業優勢如何實現蛻變,不是簡單的“提檔升級”所能涵蓋的。作為產棉大縣、紡織大縣,“銀夏津”這塊招牌可以增加更豐厚的內容和底蘊,而且當地正在進行各種形式的探索,建立植棉合作社、引進仁和紡織等就是實例。
仁和紡織的運營告訴我們,棉企原料可以買全國甚至全球的,產品可以賣全國甚至全球。企業可以不受當地產業環境制約,在大市場格局下,這種宏觀思維方式是完全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