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與外部世界溝通,渴望生活更富足……而路,往往是這一切夢想實現的關鍵。
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的交通需求,山東道路里程迎來爆發式增長。然而,通達程度越來越深并不足以詮釋這類工程的雄心。4月24日,記者探訪了我省兩大正在進行中的交通基礎設施工程,“技術控”成為他們共同的標簽。
濟青高速公路改擴建——
“切橋就像切豆腐”
20年前,它是全省首條高速公路,20年后,它又成了全省首條不中斷交通“四改八”的高速公路建設工程。在濟青高速公路改擴建現場,項目辦常委副主任劉甲榮以一則視頻吊起記者的胃口:一座跨橋先是從底部被支撐起來,然后被大型機械像切豆腐般切成了規整的45塊。
視頻主角是濟青高速濰坊段的通亭街高架橋,據介紹,隨著改擴建工程持續推進,濟青高速上有不少像這樣的跨橋需要拆除。就在上周,濟青高速北線僅封閉了36個小時就拆除完成16座跨橋,通亭街的這座,被認為是難度最大的一座,但也只用了31個小時,其采用的靜力切割技術,高效、環保,無震動、少損傷,對盡可能縮短施工時間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重點項目各有特色,但對交通基礎設施類工程來說,技術等級越來越高是趨勢。”劉甲榮提到。以濟青高速為例,當時的建設標準還是88年的《公路工程技術標準》,本次改擴建則正趕上國家新標準執行,設計指標需要全面優化調整。因可借鑒經驗少,整個項目建設成了工程師們運用各種先進技術不斷克服挑戰的過程。
除了上述提到的要在短時間內對上跨橋進行拆除的問題,改擴建還必須解決好存在沉降差異的新老路基如何拼接的問題。改擴建主體工程第六標段一分部項目總工程師丁喜茂說,僅這部分就涉及十余項先進技術措施:路基基底處理采用沖擊壓實、高速液壓夯實、重型壓路機、換填等工藝,在路基基底薄弱路段則設計水泥攪拌樁、CFG樁、高壓旋噴樁等軟土地基處理措施,全線路基拼接部位全部采用土工格柵或土工格室……各種技術措施,累計投入資金7.68億元。
到2019年12月,濟青高速改擴建工程將全部完工。屆時,路更寬、更平整,并因新增了七處立交橋,過往車輛上下高速還將更方便。而且,通過增設蒸發池、排水泵站、遮雨棚等,老路部分通道易積水及原有病害也得到一并解決,原先影響附近居民生活的問題將徹底成為歷史。
濟南地鐵——
特殊工藝中的純粹美感
總里程262公里的濟南地鐵,能滿足2030年后濟南市城市人口的需求,極大緩解當前公共交通資源緊張的局面。雖然距離正式運營還有幾年,但在R1線已完成主體結構施工的首座車站前大彥站,人們已能對地鐵建成后的風采來個先睹為快。項目總工程師閔凡文指出,這同樣得益于創新技術。
據介紹,濟南地鐵在建造過程中采用了一項被稱作清水混凝土的特殊工藝。世界范圍內,有許多知名建筑采用過這種工藝,比如悉尼歌劇院的外墻,而在國內,應用成功的例子還不多,應用到地鐵就更是首次。以這種技術建造的項目,無需在外立面進行任何裝飾,憑借混凝土成型后的自然質感再加上一層透明的保護劑,就可直接投入使用。因此,人們現在看到的前大彥站的效果,基本上就是地鐵完全建成后的外墻效果。
之所以在濟南地鐵項目中挑戰清水混凝土技術,閔凡文指出,除了符合當今建筑界追求“更純粹的美感”的趨勢,更重要的還在于其一次成型,不剔鑿修補、不抹灰,有效減少建筑垃圾的作用——這既降低了維保費用,更有利于保護環境。以濟南地鐵R1線高架站為例,通過采用清水混凝土,全線減少外裝修面積3萬平方米,減少投資約3000萬元。
不過,這種高貴、樸素的美感看似簡單,實現起來卻比金碧輝煌等人們常見的裝飾效果要難得多。解決不好相關技術問題,墻體將無法呈現出它本應反映的紋理與質感。為此,中建八局項目部專門成立了創新創效工作室和技術攻關小組,先后經過98次混凝土配比試驗、4次樣板對比,才最終完成了所需要的施工工藝,前后歷時三個多月。
以這項工藝為引領,濟南地鐵項目還在許多方面延續了這種綠色、環保的理念。其中,利用車站太陽能光伏板,R1線再生制動能量回收技術每年可節約用電400余萬度;結合海綿城市建設,濟南軌道交通每年還可回收雨水超過20000立方米。